11
思源專輯
認清理念 閱讀是中文教學的火車頭
校本評核的「閱讀報告」和「口頭匯報」兩部分
都考核學生的書籍鑒賞能力和語文能力。學生除了
要為文憑試作準備,認清閱讀的重要性亦是關鍵所
在,在 2024年課程優化前,學生需應對試卷三(聆
聽及綜合能力);2021年之前,學生還要考試卷四
(說話能力),無論是卷三聆聽講者說話、整合閱讀
資料和拓展寫作,還是卷四小組討論,學生的中文
基礎都是來自閱讀。閱讀書籍是學生吸收中國文化
以至世界知識的途徑,知識「輸入」同時構建他們
的思維,幫助學生在其他試卷上靈活運用,即「輸
出」。例如學生通過閱讀散文感受作者的情感,考試
時或更容易理解閱讀篇章,而且他們能在日常中累
積寫作題材,應用在寫作卷上,收能力遷移之效。
因此即使考評局提出中文科優化課程,也不刪減閱
讀卷部分,因為「得閱讀,得天下」。
擔任老師和校長多年,潘認為社會對學生語文
能力的要求日新月異。從前,良好的語文能力多指
學生多讀書和寫作優異;而過去十年則是指學生的
理解、溝通和文學水平都要表現理想,要求比昔日
更高、更全面。例如聆聽試卷最後一題都有綜合內
容的題目,或提問講者的立場,或提問對話內容,
學生需整合全部對話再得出結論,考核學生歸納能
力。換句話說,聆聽綜合和說話兩卷原意是訓練學
生的思維--以「語文邏輯」應對日常需要,現在
優化課程中沒有了這兩卷,讓學生應用「語文邏輯」
的機會自然減少,那麼課程規劃上該以甚麼填補這
功能?似乎以「課外閱讀」為重心的「校本評核」是
個不錯的選項去促使學生將知識轉化為能力。
如潘所言,推動閱讀,基本上是每位中文老
師、校長都會贊同和支持的,應該不難達成共識。
那麼,整個中文教學團隊不妨乘「校本評核」新模式
推行的契機,一起坐下來好好籌劃一個完整的閱讀
推廣計劃,把高中的「校本評核」涵蓋在內。須知要
學生寫出具質素的「閱讀報告」是難以一蹴而就的,
如學校可為學生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有望短期內
推高學生的閱讀高度。潘說這不是甚麼嶄新模式,
以往不少學校已在做,這些學校的學生也屢屢在本
地文學比賽中獲獎。換句話說,在高中推動閱讀該
像下圖所示,是簡單的「兩層內縮」結構。
「校本評核」
引導與部署
推廣活動
宏觀的閱讀
推廣活動
師生共同發掘興趣 宏觀中的細步
許多學校都會以為「推廣閱讀」是相當廣義和空
泛,但正所謂「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每項長遠目標
都是靠許多細步的成效慢慢累積而達至的。如想加
快成效,學校應以師生共同推動的模式,須知「1+1」
的總和總是大於 2,所以如果師生一起出力推動,當
會出現意想不到的化學效果。
潘認為要宏觀地推廣閱讀,老師不能一味只要
求學生閱讀。一向以來「身教」都是重要的,他強調
中文老師平常就算教學如何繁重,也應爭取時間看
書。在課堂上與學生交流和引導,向他們分享閱讀
心得,探討書本的「高度」,甚至可讓學生作簡單的
交流,介紹最近看過的書本,形式不必拘謹,學生
也不必擔心自己解讀有誤。這讓學生學習欣賞課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