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思源特稿
此 時,Sharon 傳來訊息:
「開齋了咁勁?」頓時嚇了一跳,
難道店主真是有天眼的「神龍」?
應該是情侶把相片上傳到社交媒
體吧。既然「開齋」,我的膽子就
更大:客人說起女明星寫下千字
文章,嘖嘖稱奇;我心有不甘,
把女作家的書放到最前--會寫
作的女子本來就很多啊!內地學
生購買本地文學雜誌,我們勸她
多買幾本,投稿新詩!當編輯不
常接觸讀者,對於書能否被人青
睞,相對被動。換了位置,親眼
看見人們因為讀書而喜悅,一種
賣書的使命感油然而生。
雨滴滴答答的下着,客人緊
緊地保護着所買的書,隨着風雨
飄到城的某個角落去了,但願書
和人都一直安好。
不買書的
正因為直面讀者,我也親身
體會到,並非人人都愛書。一個
男客人進來,煞有介事地說:「我
只是翻翻而已,不要對我抱有期
望。」沒關係,翻翻也好。他自
說自話,說一本小說內容不怎麼
樣,為何賣得這麼貴。書真的貴
嗎?一本書的成本包含稿費、編
輯、設計、行銷、印刷等開支,
發行商一般以書價五折取書,書
店約以七折價錢買入,實際利潤
大約三成--前提是取的書都得
賣出。在租金高企、物價昂貴、
買書人口不斷萎縮的香港,出版
的上中下游,皆是苦業,本本皆
辛勞。男客人始終找不到他認為
「有價值」的書,但我仍然深信,
世上一定有屬於他的書,只要他
日遇上了,他自然明白書的價值。
兩個穿着校服的女孩,沒有
買書,在店前的空地聊天。其中
一個說她特別喜歡小店的氛圍。
這裏和燈火通明的大書店不同,
人們在樹影下靜靜地坐、慢慢放
空,不愛看書的來到這裏竟會想
讀。書店造就了讀書的氛圍,是
書和書、書和人、人和人互相觸
碰交流的地方。書店的價值,也
沒法只靠銷量來定義。
每有親切的客人走近,我只
想到機會難得,就忍不住互相分
享好書,特別碰到跟自己口味相
近的讀者,越是起勁。興趣不能
成為工作的魔咒,在書店店長身
我只是翻翻
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