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思書博覽
黎紫書筆下的現實人生雖然
顯得灰暗,但其中散發的卻是人
文關懷的光輝。她特別關心社
會上幽暗角落中孤獨無助的小人
物,早期的作品尤以寫老者的境
遇居多。新加坡作家林高在《余
生》的序中說,黎紫書對現實人
生看得真切,對生命對人都是
「以悲天憫人的胸襟表達她的關
愛與尊重」。閱讀黎紫書的小小
說,相信可以提醒讀者積極追求
人生的幸福圓滿,以關愛與尊重
待人,「止於至善」。
編成《黎紫書小小說》,實在
滿懷感恩。黎紫書對編者的信任
和包容,匯智羅國洪先生對文學
出版的熱誠,是這本書得以與香
港讀者見面的最重要元素。書籍
的封面邀請得馬來西亞著名書籍
裝幀師及作家龔萬輝先生設計,
別具意義。還得感謝推動文學教
育的同行者陳志堅副校長抽空撰
寫推薦文章,為閱讀導航;孔惠
瑜小姐慷慨提供有助編選的研究
資料。最後,深切期望廣大的讀
者,特別是中學老師和同學喜歡
這本書,在閱讀中有所得着,並
引起進一步閱讀馬來西亞華文文
學作品的興趣。
黎紫書是馬來西亞華文作
家,本書選錄早年的一些小小說
的確帶有馬來色彩,例如〈父親
的遺產〉和〈阿爺的木瓜樹〉,兩
文筆下的父祖輩活在異邦,仍
以傳承華文為己任;〈女王回到
城堡〉中女王的城堡就是橡膠林
等,但不會對香港的讀者構成閱
讀障礙。更何況黎紫書作品的
內容一向直面普遍的現實人生,
世道人情,悲歡離合,本來就沒
有地域的分野,都能引起共鳴,
打動人心。全書選錄小小說60
篇,分為「家庭:矛盾與和諧」、
「人際:疏離與關懷」、「情愛:
沉湎與昇華」、「抉擇:代價與收
穫」、「世情:迷離與清醒」、「理
想:失 落 與 追 尋」和「善 性:放
失與彰顯」七輯,呈現她對人生
的深刻體會。
七輯的主題分類容或有不周
之處,仍期望有助讀者,尤其是
中學生掌握閱讀方向。年齡漸
長,人際關係和身處的環境將由
家庭不斷向外擴展延伸,所遇上
的世事愈趨複雜,人生當怎樣自
處才不致迷失,是每位讀者都會
面對的課題。現實人生並不圓
滿,黎紫書無意加以美化。在她
的筆下,家庭每多矛盾紛爭,人
際每多冷漠疏離,情愛每多沉湎
執着。但正正是這樣,更顯得幸
福圓滿的可貴:〈幸福時光〉的
她最終稱呼繼母林阿姨為「媽」;
〈消失的後巷〉的她最終不再自
閉,勇敢面對孤獨,因為「知道
走下去有燈」;〈自滿〉中的她幾
番掙扎,堅持不找分手的男友幫
忙,最終還是拯救到身陷狹長涵
管的貓兒,也拯救了自己。再
者,人生充滿抉擇,付出的代價
與收穫不一定成正比,更何況世
事迷離,往往真假對錯難辨。黎
紫書沒有說教,而是呈現一個一
個片段,讓讀者思考:〈童年的
最後一天〉,父親為了救妻子而
宰殺女兒的愛犬,讀者或許認為
不應該,但這是惟一的評斷嗎?
〈海鷗之舞〉中的失明長者在電力
中斷時仍認真地表演舞蹈,他剎
那間看見自己平時看他們排舞時
錯失了的美好──究竟平時我們
所見的,是真知灼「見」,還是受
了蒙蔽?想是值得討論。的確,
生活不盡如人意,理想失落是平
常事,良心放失更是屢見不鮮,
黎紫書常以冷酷的筆觸暴露人間
的黑暗,藉此提醒人們追求光
明。堅持追尋理想才是人生應該
走的方向,就如〈明信片〉中的
父親離家遠行,結果找到明信片
中的藍天和葵花田;彰顯善性良
知,關懷身邊的人,才是追求幸
福之道,就如〈人寰〉中的女兒
以愛心認真服侍癱瘓瀕死親人的
起居衞生,猶如對待嬰兒一樣,
沒有一點抱怨,固然不易做到,
卻是應該學習實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