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思源專輯
足,老師更易於整理,二來經過數年指定考核作品
的教學經驗,老師不論對作品還是教學模式都非常
熟悉。相反,卷一乙部白話文沒有指定文章,老師
需要花更多時間挑選與文憑試考材相近的作品作教
材,付出更多精神來備課。現在不少學校教授白話
文的方式便是不停要學生「操卷」,學生完成了一篇
白話文的閱讀理解題目便當作已「教完」一篇白話
文。潘反覆強調「考材」跟「學材」完全是兩碼子的
事,前者的內容和形式未必能有效引導學生用心鑒
賞,更遑論甚麼真切體悟了。如此只會大大減低學
生學習中文和創作的意慾,更遑論養成閱讀的習慣
和愛上文學了。他無奈地歎道,「操卷」只是應付考
試的方法,長遠無助學生學好中文;引導學生學好
中文應是大部分中文老師初入職時的雄心壯志吧!
潘強調學生作答的內容清晰、有條理和正確與
否,全靠他們日常閱讀所學習得來的語文能力,例
如乙部常問及作品句子的深層含意,考驗學生理解
和表達的功力。操卷往往只能讓學生知道得分點和
失分點,只會處理技巧上的問題,並不能更有效地
培養他們的語文素養,學生淪為答題機器,乃是現
今大部分中文教學的弊端。若然學生答卷時不能清
楚歸納內容,表達欠清晰和條理,即使再操練也是
難以得分。潘指現在刪減了兩卷,高中三年應可撥
出一些時間引導學生大量閱讀,扎穩語文基礎,提
升語文素養,他認為到中五下學期才慢慢開始應試
訓練也未遲。
潘提到考試成績的高低除了涉及作答技巧,更
多是取決於學生平日閱讀的數量,學習語文最有效
的方法仍然是閱讀優秀的文學作品。校本評核正
好是一個提升閱讀能力的機會,作為中文課程的輔
助。當中老師也可以扣連12 篇指定考核作品或其
他課文內容來進行校本評核,例如書本與課文的主
題、感情互相呼應,寫作手法具相似之處等。通過
課堂上各種閱讀導賞,相信學生更能融會貫通,將
日常所學應用在校本評核和考試上。
另外,如前所述,2024年刪除了聆聽綜合和說
話兩卷,中文教學中少了的思維訓練,正好以「校
本評核」填補,校本評核「口頭匯報」中的小組討
論要求學生結合書本內容作分析、闡述,並設下討
論主題,與同學交流閱讀心得,過程中考核學生能
否準確歸納要點和理解讀物內容,再作出恰宜的回
應,引導學生做好「校本評核」亦是鍛煉「語文邏輯」
的方法,這亦可反過來強化學生的應試的答題技巧。
看來要順利把握「校本評核」作為推動閱讀的機
遇,關鍵還是老師要拿出一點「豪情」,重新喚醒初
入職時的那份被消磨了的壯志,踏出側重教授12 篇
文言文和以「操卷」穩住合格率的「安全區」,不要
一頭栽進「操卷」這些微末之事中,而是回到語文學
習的根本,即閱讀能力的培育上。誠然,現在離開
2024 年呈交「校本評核」成績和樣本所剩的時間不
多,正常來說學校應已啟動「內圈」部分的工作;至
於「外圈」的「宏觀推廣」也應啟動籌備,不過目標
是再下一屆,即2025 年的考生。總括來說,老師拿
出豪情好好部署「外圈」和「內圈」的項目,只是針
對不同屆別的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