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春風時雨
雖然着眼日常,但郭博士的觀點卻兼有「遠近
高低」之妙。書名中的「定見」,意為生活中習以為
常的見解,他卻想在此之外另闢新徑。「定見」未必
有誤,故有異於「定見」的觀點只是於其「之外」,
不必然是「之上」的,這也是全書二十八篇文章標題
均為問句的原因。大樹主幹葉果茂盛,郭博士卻汲
汲於拾取枝幹的樹葉,甚或是枯葉、殘葉;將它們
盡傾在平靜的河流中,雖不曾引起巨浪排空,卻可
在「無風水面」上「微動漣漪,驚起沙禽掠岸飛」。
二十八片葉織成此竹帛,郭博士原想仿傚李天
命博士,將它們分為「思」、「生」、「死」三部分,幾
經思考下,最終分為「個人」、「社羣」、「世界」。在
分享會上,郭博士從中各取一篇,望能激發讀者腦
海中一點微小水波。
個人 問世間情為何物 〈愛情不問理由?〉
在第一篇,郭博士旋即拋出一個千古難題:「一
個人為甚麼會愛上另一個人?」不待眾人細思,他
就提出兩種常見的解答:「條件論」與「神祕論」。前
者認為所謂愛上別人,其實是愛上對方擁有的種種
美好(甚至是不美好)的特質,如外貌、財富等有形
特質或內涵、性格等無形特質;後者相信愛情的產
生是基於「感覺」和「緣分」,所以是「不問條件,沒
有理由」的。
當然,兩種解釋都有蔽
於一曲之嫌。就前者言,
若愛情僅為符合條件,那
豈非就要愛上所有符合條
件的人?而且現實中,愛上不合自己擇偶條件的人
亦比比皆是;就後者言,許多時候所謂「感覺」,其
實只是由某些個人特質所衍生的結果,故大多數人
都只會對貌美善良的人有「感覺」。
「這篇文章正如其他篇章一樣,都沒有提供最終
答案,只是旨在引起大家的思考。」郭博士補充道。
究竟是條件改易,使「紅玫瑰」變為「蚊子血」,又
成了「硃砂痣」;還是感覺有變,令「白月光」成為
「飯粘子」?筆者以為,憑單一的定義或理論,終究
是難以圓滿解答「情為何物」。不過,即使到了世界
末日,人類依然找不出答案,仍不妨「人生自是有
情痴」。
社羣 為誰辛苦為誰甜 〈馴化的假愛?〉
儒家提倡推愛,但「愛物」總在「仁民」之後,
然而現代人對動物權益愈加關注,尤其對寵物的關
愛更是日益隆盛,所以,郭博士將與動物相關的議
題納入「社羣」這一部分。
郭博士提到自己有養貓,名叫「肥四」,故他理
應與寵物有深厚的感情,但在這篇文章中,他卻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