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源.2023. 4 月號
22
修讀視覺藝術的 Jane 在加入
艺鵠前,已是書店常客,「當時
在前店長的經營下,書店給我的
感 覺 是『文 青』、『高 級』、『精 緻
感』。到我加入後,發現書店的彈
性很大,會隨着不同人的去留,
空間隨之而變化。」不料 Jane 反
問我,書店給我甚麼感受?我環
視一排排木製書架的另一端,水
杯、微波爐、食物……如同一個
小廚房,充滿生活的氣息。「沒
錯!現在的艺鵠是『家』的感覺,
因為我當這裏是家,也把這裏按
心中理想的家的模樣佈置起來,
哈 哈。」Jane 一說到書店佈置,
便興奮地一一介紹她的喜好,而
當初單純因為喜歡閱讀而當上書
店店長的 Mimi 也插上一句:「對
啊,可能你下次來就變了樣,換
了新店員的話,艺鵠也不會是現
在這個樣子。」
免費空間 「紅樹林」的使命
書店坐落於港島鬧市大馬路
旁,佔盡地理位置優勢,在寸金
尺土的香港地,卻鼓勵人們來
「打書釘」,相信你也跟我有同樣
的疑問:怎樣營運?Jane 眼神堅
定地說:「艺鵠有一個最大的優
勢,是不用租金。」因為艺鵠是
富德樓藝術文化單位的管理者,
所以免卻了租金的壓力,營運書
店有更大的彈性。Jane 續說:「艺
鵠更像是香港的『藝術村』,連
結不同的人。」她所指的,是連
籍和視野上的選擇,她
便隨即翻開一本《Find
the Shadow》,這是剛來
港不久的印裔女生出版
的小說,別人在艺鵠便
有機會接觸到這些小眾
的作品,也通過閱讀加
深認識不同生活圈子的
人的思想。
艺鵠之所以不像其
他獨立書店,擁有相當鮮明的
「形象」,還可能因為它並不是純
粹的書店,更像是石屎森林中的
一片紅樹林,提供了充足的養分
和棲息地給需要它的人。「我想艺
鵠最大的貢獻是提供一個空間,
幫助暫時未有資源的人,可以在
不用擔心租金的情況下,更專注
地發展文化藝術的創作。」Mimi
說。十多年來,成功例子很多,
如《我們的舊課本》的作者劉智
聰、《黑紙》、「香港文學生活館」
等等,自號為藝文園丁的Mimi
直言:「艺鵠提供空間給種子發
芽,讓更多人自立,就算不是藝
術工作者,也可以好好善用這個
空間。」可以說,艺鵠跟富德樓
二為一體,過去不少藝文團體都
在艺鵠的「放養式管理」下茁壯成
長,棲息過後飛去更大更遠的地
方發展。當初「艺鵠」取名只為
「ACO」( Art and Culture Outreach)
音譯,如今看來,兩字的「艹」和
「鳥」部首,好像早在暗示艺鵠的
使命。
結富德樓內的單位,彼此互助支
持,例如有一次,某單位的租戶
晚上被困天台求助,未離開的人
便立即幫忙;八樓的租戶膽粗粗
拿着幾幅自己的畫作上到書店,
希望供人免費取閱,她們欣然接
受,後來更為他展出作品。有
時也會跟租用艺鵠書店辦活動、
展覽的人連結,包括少數族裔和
NGO,促進港人和其他族裔的文
化交流。Mimi 補充說,她們選書
盡量以非主流書籍為主,希望為
讀者在主流書店外,提供更多書
店長
Mimi
店員
Ja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