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源.2023. 4 月號
4
對於學生來說,上述「三角
關係」可說是隱藏於書中,實體
以外的「體悟」,須知新文憑試的
校本評核所要求學生能寫出「具
深度和個人體悟」的閱讀報告,
這正是要學生在「膚淺詮釋」和
「過度詮釋」兩個極端中取得平
衡。要幫助學生拿捏詮釋的分
寸,老師的點撥實有正面的催
化作用。《啟思校本評核資源套》
(下簡稱「資源套」)在項目設計
上也考慮到如何幫助學生找着這
些隱形元素,將之勾勒出來,提
高學生找着 藏量豐富的「鑽探
點」的可能性。第一個重要的編
纂原則就是「以篇帶書」,這 是
一個相當於「橋樑書」的理念,
不單是跨範疇的「水平搭渡」,
更是「層次提升」的牽拔。所謂
「篇」,是指《啟思新高中中國語
文(第三版)》課本內所選的講讀
篇章,由於每篇都有詳盡的作者
生平介紹,有些更邀請了作者拍
攝「文本現場」的影片,例如王良
和的〈夜廟街與煙花港〉和黃秀蓮
的〈上環古韻〉都邀請了作者親
身闡述寫作背景、動機和理念,
後者更特意跟作者回到文中描述
過的上環街道,除了可讓學生感
受文中描述的氛圍,更重要的是
可以讓學生通過影片感受作者的
性情,這是讓文章透現「人格魅
力」的捷徑。至於文言文的古代
作者,都配上了「作者檔案」介紹
影片,鋪述相關時代的背景、作
上面這個符號亦可用以解說
《啟思校本評核資源套》的結構和
使用方法,只是說明次序顛倒過
來,先 由「隱 形 斗 篷」說 起。在
《哈》書中,隱形斗篷是躲避死神
的最好法寶,所以三弟才能多次
躲過死神的追擊,得享天年。要
能躲過文憑試的追擊,使閱讀不
致變成應試活動,而能真正讀出
興味來,端看學生能否「讀進」書
中 的「 意 層 」。 要幫助學生體悟
到作者的用意和深思,最好的方
法莫過於幫助學生理清那隱身於
書本外的三角關係--作者、文
本、讀者的關係。
許多人均以羅蘭·巴特提
出「作者已死」的論點來為自己
的「過度詮釋」辯護,認為作品發
表後,讀者應享有全面詮釋的權
利。事實上,巴特的《作者之死》
一書的原著書名是 The Death of the
Author,其 中 "Author" 是大寫的,
而這字在英文字源上跟 "Authority"
即「權威」有密切關係,所以與其
說巴特是完全否定作者的存在,
倒不如說他要抵禦將作者視為絕
對的詮釋權威,如此才能拓闊詮
釋的廣度,使之從量變引發質
變,作品才有望因這種詮釋的活
力給推至經典的位置。簡言之,
巴特不是要完全否定作者的創作
意圖和寄託的深意,只是反對將
之視為絕對權威而窒礙了詮釋的
靈活度。
者生平軼聞、寫作風格等。有了
課本單元內對作者資料的鋪墊,
再引導學生去讀收錄相關篇章的
結集或作者的另一些作品,都有
助學生揭開那些「隱形斗篷」下的
作品資訊。
為了幫助老師和學生更易掌
握藏於「隱形斗篷」下的作品資
訊,資源套內都附有「以篇帶書」
的「單元設計概念圖」--以課
本單元一為例,此單元的主題為
「家庭關愛 理清脈絡」,旨在培
養學生借事抒情、敍事寫人等寫
作技巧及體悟親情的品德情意。
單元的講讀課文為胡燕青的〈雙
層牀〉:記述了她青少年時與父親
在深水埗租住板間房、分睡雙層
牀的往事,及後父親為迎接母親
來港,獨自更換新牀受傷,引起
她對親情和愛情的思考。
〈雙層牀〉可說是胡燕青的代
表作,學生應該體味到作者如何
以借事抒情的筆法帶動婉約動人
的情調,這個認知在學生的記憶
體統中彷彿是一個剛揑就的「陶
胚」,還處於相當不穩定的狀態,
日子一久便會走樣變形,甚至粉
碎遺落無蹤。但如果學生從而閱
讀收錄了〈雙層牀〉的《心頁開
敞》,便等於將「陶胚」推進到「燒
製」定型的步驟,刻在上面的感
悟也會變成更清晰的圖案。讀畢
整本散文集後,學生應該已隱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