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源.2023. 4 月號
32
林老師認為這篇小說可以讓
讀者反思與家人的關係,但提醒
讀者不應站在「道德高地」批判
故事中的角色。另一位編者鮑
國鴻老師特別提到,他在編《黎
紫書小小說》時沒有忘記語文教
學,譬如同學要寫「一年期待的
節日」這樣的題目,就可從〈春
滿乾坤〉中學習如何以香味、飯
菜等渲染節日氣氛;而同學反覆
玩味這篇小說,能明白到故事裏
的團圓只是表面,作者刻意營造
的歡樂氣氛和「福滿門」的名字
都帶有強烈的諷刺意味,這個閱
讀過程有助提升閱讀理解能力。
微型小說與寫作的取材
鮑老師提及他特意找了好
幾篇黎紫書的早期作品讓同學學
習,黎紫書於是提起她早年在馬
來西亞怡保做記者的經歷。當時
她負責採訪社會新聞,「報憂」是
她的日常工作,常常接觸到老
人、被遺漏的長者、人們的落寞
和困苦等題材,心中因而感到難
受。她便以這些題材抒發自己的
困憂,也希望能讓更多人留意到
社會上的這些人,或是自己父母
的情況。她謙稱當時技法有限,
而且還未好好掌握微型小說這種
文體,但相信編者能因應同學的
需要編選適合的作品。
陳老師提到,中學生較為熟
悉環繞家庭的題材,不少同學常
會以家人的死亡為作文的題材,
並把死亡形容得十分震撼,因
此他特別推介黎紫書的〈陽光淡
淡〉。他提到這篇小說簡單交代
孩子的死去,把死亡寫得冷靜而
淡然,作者描寫淡淡的陽光灑
落,故事裏的女兒不明白哥哥死
去,更加深了母親的傷痛。
黎紫書回應,自己在當記者
時,曾近距離看到溺死小孩的遺
體,因此想嘗試以母親的角度來
寫這個故事。她強調自己雖沒有
為人母親的經歷,但認為作者應
有能力「扮演」,因為寫小說要
「進入」其他人的思維,才能打
動別人。鮑老師藉此提醒同學,
在生活中或閱讀中提取素材,對
於寫作的人是十分重要的。譬如
黎紫書的作品中,便關注到幻聽
者、自閉症患者、失婚婦人這些
弱勢社羣,這些題材均與她當記
者時的見聞息息相關。
談到這一點,林老師特別推
介書中的〈同居者〉。故事提到女
主角在請人修理天花板的水管時
發現衣服、雜物,得出有人跟她
「同居」的結論(真相最終在結尾
揭開),由此寫出現代社會的疏
離與孤單。
同樣的故事 不一樣的角度
講座最後聲演及賞析的作品
是〈歸路〉。小說以派出所的民警
為敍事者,提到一個老人經常到
派出所報失,在某天卻失蹤了。
根據小說的敍述,可以推斷老人
的失蹤,與他每天「往返的必經
之路」因準備併入綠化帶而被剷
除有關。這個情節源於黎紫書十
多年前,在北京居住時的見聞與
所思所感。那時候由於當局要籌
備奧運會,而在北京的大街小巷
進行多項工程。有一天,黎紫書
常常用到的小徑在一隊人動工過
後,轉眼間已鏟除變為綠化帶。
她因而想,社會發展的速度有沒
有考慮到居民的需要?小說中報
失的老人與時代格格不入,又找
不到歸路,所有人都不當作一回
事,但這個老人正是僅有的記得
舊日生活美好的人。
莫慶堯中學的同學聲演《黎紫書小小說》中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