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
語
SBA 究竟代表着甚麼?
今年,對於高中老師來說,大概 SBA(School Based Assessment)這
三個字母會不時在耳邊或腦中縈迴,因本學年是為文憑試新考
核模式作好「校本評核」呈分準備的衝刺期,偏偏之前又因應對疫情
而耗費了不少教時,使不少學校都陷於且戰且走的倉皇中,所以本期
特設「校本評核」的專題探討應對之法--先闡釋現已準備就緒並已
全面發放的《啟思校本評核資源套》的編纂理念;接着是有豐富校政
經驗的潘步釗博士談談如何統籌和開展「校本評核」,以發揮其理想效
果;最後是過去教育當局有關「閱讀報告」評鑒準則的總結,期望能
幫助老師拿捏新的評分準則。整個專題除了包括規劃理念,更重要的
是涵蓋了執行的細節和相關支援,更預想老師可能遇上的困難,嘗試
提出避開或克服的温馨提示。專題名稱「試神的聖物」乃脫胎自《哈利
波特 ·死神的聖物》,因「校本評核」的原意就是希望可引導擺脫「一
試定生死」和「死亡之卷」的陰霾,期望學生意會到閱讀的重要,進而
學會閱讀,所以「試神」的「試」,不單是指「應試」,還指涉「嘗試」,
是課程設計上的新嘗試。無獨有偶,SBA 在商界可解作 "Sustainable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正好揭示了此新嘗試的方向--就是使「閱
讀」成為「可持續發展」的「個人事兒」("Business" 除了指涉「大生意」,
也可以解作「小事兒」),這大概就是在說如何讓「閱讀習慣」成為驅
動日常生活的摩托吧。
專題談論「個人事兒」後,幾篇書店的專訪,隱隱都在引人思索
「書店生意」該如何在快速變動的香港城市中找着「持續發展」的空
間,那管只是狹隘的隙縫,這羣有心人都願意將自己的心力押注進
去,盡力一搏,他們的故事,值得細聽,說不定可找着將自身小事兒
經營妥當的啟示。另一篇特稿,借「成語教學」來思索「小中銜接」的
問題,嘗試提出一些具體執行法門,談的也不盡然只是在解決問題,
更透露了如何讓我們的下一代欣賞到傳統文化的精粹,並予以繼承並
化入日常生活中。
如此觀之,無論是「事兒」還是「生意」,本來就無分「大小」,其
共通點都是做好本分,設法透過個人意志將影響力輻射出去,跟身邊
其他的影響力漣漪結合,產生沒法預計的新圖案,本期介紹的《定見
之外》(郭柏年)和《黎紫書小小說》兩書正是如此不斷為社會激盪出
新驚喜、新動力,這些都是值得我們一起記取的社會圖式,成為日後
抖擻精神的激勵,看來,SBA 也可以解作 "Self Back-up Arch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