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
細聽思潮
間。」「今天是學年期考最後一天,之前同學都爭分
奪秒地答題,放學鐘聲響起,大家都歡天喜地步出
校園,期待着聖誕長假的活動。」老師只要稍稍花點
時間在「凝煉語感」和「語境」兩個概念上稍作點撥,
便能對之後的成語教學作了重要鋪墊。
「語境法」的分類和分層輸入
現在教授成語離不開「語境法」、「溯源法」和
「語素法」三種,各有不同效益,所以不應只聚焦在
一種,而應該採用「雞尾酒調法」,在適當的時候用
適當的方法。如左面的「沙漏圖」所示,我認為理
想的順序應是以「語境法」、「溯源法」進行閱讀的
輸入,然後以「語素法」引導寫作輸出,全面掌握
運用的「語境」,令整個教學流程成為一個「對流循
環」。現在嘗試以啟思出版社的《胸有成竹 成語手
冊》來解說這個循環編排。成語教學的一個關鍵,
就是「量變引發質變」-- 要讓學生學好成語,便
要引導他們建立好詞庫,但老師並沒有足夠的教
時,所以必須讓學生懂得自學,那麼便要為學生按
語境將要學的成語分好類,方便學生建立「元認知」
(metacognition)系統。
啟思《胸有成竹 成語手冊》每冊8 個單元,每
單元教授7個成語,一冊涵蓋成語56 個,6 冊便是
336 個成語,算得上是豐富的「庫存」。而且每單元
都按成語的語義範疇劃分,讓學生更易連繫性質相
近的成語,並更易掌握使用的「語境」。見過一些成
語手冊,會以組合元素來分類,例如「動物」和「植
物」,如此學生讀起來當然會覺得有趣,但卻未必能
幫助學生記住用法,啟思的《胸》的分類原則兼顧兩
者,既有按有趣主題的類屬,例如「小動物看大世
界」的單元,也有按成語用法來劃分,例如一看「直
斥其非」這個單元名稱,便知道那是用以「批評」的
成語,所以教授的全是「貶義」用語。手冊中所收的
成語如含褒、貶義,都會以「直豎」和「倒豎」拇指
的圖符標示,盡量減低學生錯用成語的機會。體例
中當然少不了「例句」、「近義」和「反義」這些常見
項目,期望讓學生掌握使用的「語境」。另外,手冊
特別增設了「文化速遞」欄目,以滲透逐點逐滴墊厚
學生的「文化常識」,讓學生在拿捏語境特質方面越
加準繩。例如在「蜀犬吠日」中讓學生知道四川為盆
地的特徵,如果教時許可,老師還可進一步闡述多
雨高温的「盆地氣候」令蜀地自古便成為中國糧倉,
更有「天府之國」之譽;接着可以多講授「樂不思蜀」
的成語故事作延伸的終點。(相關頁面見後頁。)